过年饮用屠苏,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,现代的人们虽然不饮屠苏酒,但是过年饮酒的习俗从来未变化过。而屠苏酒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,它的喝酒仪式不同,我们都知道一般喝酒是先敬长辈,屠苏酒是长辈先让晚辈喝,希望小辈快长大,小辈希望长辈留住岁月。 ②屠苏:“屠苏”解释为草舍、房屋,例证也颇多。 汉代的《通俗文》曰:“屋平曰屠苏”,北宋的《广韵》:“屠苏,草庵也。”再结合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,此时正值王安石当权,主持变法,在这一年新年,刚好看到民间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过春节,于是联想到变法的新气象,有感而发。那么,把屠苏寓意为春风吹进房屋,吹进人们的家园,犹如改革的春风进了每家每户,也是很合理的解释。 以上就是关于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是什么意思的详细解析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 推荐阅读: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什么意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是什么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全文翻译及赏析 免责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图片涉及侵权行为,请发送邮件至[email protected]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返回查查吧首页,查看更多>>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。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、经济危机以及辽、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,1068年,宋神宗召王安石“越次入对”,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。次年任参知政事,主持变法。同年新年,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,有感创作了此诗。 参考资料:完善 1、 张鸣.宋诗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7:160 2、 黄瑞云.宋诗三百首: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7:59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、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,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。 首句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,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,迎来新年。起句紧扣题目,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。次句“春风送暖入屠苏”,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,开怀畅饮屠苏酒。 第三句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,取材于民间习俗,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,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:点燃爆竹,饮屠苏酒,换新桃符,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,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。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,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。 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 王安石 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► 1935篇诗文 ► 471条名句 这首古诗非常容易理解,题目当中写的是元日,也就是过年。全文的每一句基本上都是在写过年时的场景。比如爆竹阵阵,比如新桃换旧符,也就是贴对联儿。而此时春天已经来临,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,处处是春天的气息,更是洋溢着一派温暖祥和的气氛。 除了第二句当中的“屠苏”。何为“屠苏”? 关于“春风送暖入屠苏”,一般常人的解释就是迎着暖和的春风,人们可以开怀畅饮屠苏酒,认为“屠苏”是一种酒。甚至据说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,还能起到驱邪避瘟疫,可以让人们长寿的效果。 根据历史的有关记载,人们认为屠苏酒的产生始于晋朝的时候。每年年初,把药囊丢到井里,然后到过年的时候取出来,煮沸之后全家一起饮用,此所谓屠苏酒。从字面意义上来看,“屠”就是割的意思,而“苏”就是指的药草,意思就是割了药草来泡酒,泡成的酒自然就是屠苏酒。 还有一种传说,认为屠苏酒是由华佗创制而成的,里面有很多的中药药材。后来经过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发展,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接受。孙思邈甚至还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“屠苏屋”。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对于这两个字又有了另外的解释。 根据《辞海》的有关记载,“屠苏”其实有三个意思,第一种是酒,也就是诗歌当中体现出的屠苏酒的名称。第二种指的是一种草,也就是指的屠苏草。而第三种指的是房屋和草庵。 北宋文学家苏轼《除夜野宿常州城外》诗云:“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辞最后饮屠苏。””南宋陆游《除夜雪》:“半盏屠苏犹未举,灯前小草写桃符。”这里的“屠苏”、“屠酥”指的才是“屠苏酒”。 前两个解释相差不多,我们来看第三种。相比而言,第三种意思运用得也很广泛。 北宋山东籍文士张因写有咏浙南名胜仙都峰的长诗排律《鼎湖》,其中诗云:“姓刘天师半山居,修真自给草屠苏。”仙都峰在缙云县境,这里是古代黄老文化的一个中心,居山里草庵中修参者自古不绝。诗中的“草屠苏”显然是“草庵”了。 由此我们再回到王安石的这首古诗当中,可以看得出将其解释为屠苏酒能够说得通。不过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历,以及他心中对于变法成功的盼望,仍然归结为一种酒,其实并不完美。 毕竟这首诗写于1070年春节,当时的王安石正担任宰相后不久,积极地推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。所以在这首古诗当中表达出了对新法推行之后所带来的新面貌,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既然是“千门万户”,为何不能借鉴其第三种意思,也就是草庵、房屋? “春风送暖”好说,可是如果“屠苏”是指屠苏酒的话,“入”字如何解释?因为春风让屠苏酒也暖了?说不大通吧。就着和煦的春风“喝”屠苏酒?谁喝?如果是省略主语的话,春风这个主语岂不是和省略主语冲突了?诗家语的特色也不能让句子产生双主语,这是语病。 我们解决问题,有时候不必想得过于复杂。最直接的路也许就是正确的路。那么是不是“屠苏”这个词有别的意思,并不是指屠苏酒?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《岁华纪丽》的记载,屠苏是一间草庵(茅舍)的名称。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,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,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,投在井里,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,和着酒杯里的酒,每人各饮一杯,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。 除了第二句当中的“屠苏”。何为“屠苏”? 关于“春风送暖入屠苏”,一般常人的解释就是迎着暖和的春风,人们可以开怀畅饮屠苏酒,认为“屠苏”是一种酒。甚至据说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,还能起到驱邪避瘟疫,可以让人们长寿的效果。 根据历史的有关记载,人们认为屠苏酒的产生始于晋朝的时候。每年年初,把药囊丢到井里,然后到过年的时候取出来,煮沸之后全家一起饮用,此所谓屠苏酒。从字面意义上来看,“屠”就是割的意思,而“苏”就是指的药草,意思就是割了药草来泡酒,泡成的酒自然就是屠苏酒。 还有一种传说,认为屠苏酒是由华佗创制而成的,里面有很多的中药药材。后来经过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发展,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接受。孙思邈甚至还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“屠苏屋”。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对于这两个字又有了另外的解释。 根据《辞海》的有关记载,“屠苏”其实有三个意思,第一种是酒,也就是诗歌当中体现出的屠苏酒的名称。第二种指的是一种草,也就是指的屠苏草。而第三种指的是房屋和草庵。 北宋文学家苏轼《除夜常州城外》诗云:“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辞最后饮屠苏。””南宋陆游《除夜雪》:“半盏屠苏犹未举,灯前小草写桃符。”这里的“屠苏”、“屠酥”指的才是“屠苏酒”。 野宿 前两个解释相差不多,我们来看第三种。相比而言,第三种意思运用得也很广泛。 北宋山东籍文士张因写有咏浙南名胜仙都峰的长诗排律《鼎湖》,其中诗云:“姓刘天师半山居,修真自给草屠苏。”仙都峰在缙云县境,这里是古代黄老文化的一个中心,居山里草庵中修参者自古不绝。诗中的“草屠苏”显然是“草庵”了。 由此我们再回到王安石的这首古诗当中,可以看得出将其解释为屠苏酒能够说得通。不过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历,以及他心中对于变法成功的盼望,仍然归结为一种酒,其实并不完美。 毕竟这首诗写于1070年春节,当时的王安石正担任宰相后不久,积极地推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。所以在这首古诗当中表达出了对新法推行之后所带来的新面貌,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既然是“千门万户”,为何不能借鉴其第三种意思,也就是草庵、房屋? 甚至将其解释为“家园”,是否更为合适? 将此句“春风送暖入屠苏”,就可以翻译成:春天的暖风开始吹进了每一家一户的家门。这样和后文中的“千门万户”也能够形成对应。 由此解释显然更加符合当时王安石的心境,也使得这首古诗更富有深刻性和层次性。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