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住民加分歧視

2023年1月4日,Disney+原創影集將推出重量級話題之作——《台灣犯罪故事》,用最高規格的製作水準,最華麗的卡司陣容,解構最在地、令台灣人有感的真實刑案,要與觀眾一起抽絲剝繭,見識重大犯罪下人類的無可奈何與掙扎。當然,《台灣犯罪故事》除了希望與觀眾一起探究奇案背後複雜的因果關係之外,作為台灣影劇史上較為少見的、取材於真實犯罪的類型影集,更期待可以透過本劇,激起社會大眾更多對善惡、人性的體悟、思考與討論。

全劇共有四個單元,風格迥異,各自以令人匪夷所思的火車出軌案外案、聞之喪膽的滅門血案、不寒而慄的校園凶殺案、與冤獄刑求案作為主題展開。但四個單元的時空背景,都同樣設定在2000年前後的台灣。主創團隊聰明且靈巧的以那段在經歷了千禧年的動盪不安、九二一大地震、SARS疫情的衝擊和傷痛的歲月,加上當時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中,種種人事物的無奈、躁動的情緒,作為劇情的催化劑。想必只要是對2000年前後印象深刻的觀眾,感觸都會更加深刻。

【金獎主創團隊攜手實力派演員,細膩演繹最複雜的人性】

《台灣犯罪故事》由Sixty Percent Productions(陸匠製作)、美國加州的Imagine Entertainment和台灣犢影制作跨國合作,再加上身兼好萊塢編劇與節目統籌(Showrunner)的Trey Callaway 擔任劇本顧問,以美劇的「編劇室」概念建立工作系統,讓四位編劇與劇本顧問,同時都能給予各單元編劇意見。主創團隊更為了自真實刑案中取材,大規模的深入研究了台灣過去2、30年的重大犯罪事件,在故事情節、人物建構方面下足功夫。有了優秀的劇本加持,自然吸引到各方實力派演員加入,包括鳳小岳、林予晞、薛仕凌、施柏宇、王柏傑、李銘忠、陳以文、宋芸樺、傅孟柏、李霈瑜、蔡凡熙等人的華麗陣容一字排開,每一位演員都是一時之選。在第一單元中〈出軌〉擔任女主角的林予晞就在受訪時表示,對戲充滿了期待、興奮之情。

原住民加分歧視

Photo Credit: Disney+由鳳小岳、林予晞以及薛仕凌、施柏宇等擔綱演出的〈出軌〉,於1月4號打頭陣撥出。

1/4打頭陣播出的〈出軌〉,是由金鐘獎導演蕭力修所執導,主要演員包括鳳小岳、林予晞、薛仕凌和施柏宇。故事從檢察官與保險調查員一同勘查火車出軌案開始,隨著他們逐漸趨近案情的真相,卻沒想到案中有案——驅使犯罪的動機,竟是始於人性對「愛」的需求。主要演員演技精湛不在話下,特別是林予晞與鳳小岳的上乘戲感以及絕佳默契,兩人在戲中的互動之間,散發著幾乎要溢出螢幕的化學作用,催化出一場場既壓抑又奮不顧身的情感戲,是本劇最具話題性的亮點之一。

緊接而來的是1/11播出的〈生死困局〉,由《狂徒》導演洪子烜執導,主要演員有王柏傑、李銘忠等人,以一場令社會震驚、倖存者心痛的滅門血案為背景,深刻描繪執著於追尋真相而不擇手段的記者,與罪刑定讞的兇手在獄中對質,一張一弛之間成就無比精彩的對手戲。隨著劇情推展,觀眾也將漸漸隨著劇中人物一起挖開滅門血案背後的秘密,撲朔迷離的真相,是由多少血淚堆疊而成?

原住民加分歧視

Photo Credit:Disney+劍走偏鋒的記者,和在獄中的冷血殺手,竟牽扯一起多年前的滅門血案?兩人究竟是什麼關係?真兇又到底是誰?

1/18播出的〈惡有引力〉描述發生在校園的凶殺案,由金鐘獎最佳迷你影集導演范揚仲執導,金馬影帝陳以文、宋芸樺分飾兩角主演。一位單純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被發現陳屍校園,殘忍的血案揭露出青少年在人格形塑過程中的關鍵轉折——是什麼讓本該恣意揮灑青春歡笑的少年性格轉變?而做為父親的陳以文,該如何在眾人的非議之中秉公處理,又該如何與少年曾經試著對抗的惡意素面相見?

原住民加分歧視

Photo Credit: Disney+〈惡有引力〉描述發生在校園的凶殺案,由金鐘獎最佳迷你影集導演范揚仲執導,陳以文、宋芸樺主演。

壓軸的〈黑潮之下〉,於1/25播出,這是編劇徐瑞良、梁舒婷繼《誰是被害者》之後再度搭檔,由主演傅孟柏、李霈瑜、蔡凡熙主演,挑戰極具爭議性的冤獄刑求主題。故事從一場虐殺棄屍於軍營的案件開始,為了打破軍方保守作為、息事寧人的作為,劇中人物挑戰權威,一步步揭開各種未審先判、虐待刑求的黑幕。戲到痛處不由得讓人繃緊了神經,觀眾也將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巨大的壓力與挑戰。

原住民加分歧視

Photo Credit:Disney+〈黑潮之下〉故事與冤獄刑求主題有關,戲到痛處不由得讓人繃緊了神經,觀眾也將感受到身歷其境的巨大的壓力與挑戰。

【揭開恨的傷疤,是隱隱作痛的愛】

曾執導《麻醉風暴》的金鐘獎導演蕭力修這次操刀〈出軌〉,他在受訪時指出:「希望觀眾體驗到罪與愛的一線之隔;生存的本身就是一場風險,對愛的需求也是。也許我們不能原諒犯罪,但或許能用愛的角度,去直視犯罪真相背後的遺憾,帶給每一個人,對當下家庭和社會的變動,另一種前進的想像。」〈生死困局〉的導演洪子烜也認為:「希望觀眾可以看到主角如何從仇恨和愧疚中解脫,並選擇放下及和解,在黑暗的故事中看見一絲溫暖的情感。」

犯罪粗暴的撲面而來,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,去觀察與理解背後的原因?那或許是曾經受過的傷,也有可能是說不出口的苦。觀眾將在這四個單元的旅程中,感受到愛與恨的一體兩面,善與惡的相輔相生——畢竟任何人都可能犯罪,而那些鑄下大錯的人們,或許只是在錯誤的時間,出現在錯誤的地方,也或許只是在某個迷惘的當下,少了讓他改變決定的一點點好運。

身為《台灣犯罪故事》的監製,犢影制作的林秉聿表示:「《台灣犯罪故事》啟發自台灣曾發生的真實離奇懸案,然而我們不是要在這部影集裡面給予觀眾答案,而是希望能更多探討犯罪背後的人性幽暗與光明,思索在案件中每一個人的信仰、誘惑與救贖。我們企圖以更國際化的視野來述說台灣真實案件故事,製作出高質感劇集給世界各地觀眾欣賞。」同為監製,Imagine Entertainment國際部副總裁蔡月蓉表示:「雖然題材不同、文化也有差異,但是有些主題是全球化的。」他認為,由於主創團隊的信心與實力,相信《台灣犯罪故事》的目標觀眾必定不僅限於台灣,而是可以放眼全球,踏上國際市場。

不料,有網友對於懶人包內容提出質疑,「那為何大考要給原住民加分?」原住民青年陣線回應:「主流教育都是按照你們的文化知識邏輯,對原住民學生公平?沒關係啦我們也不想要加分,我們比較想要把教育的主體論述還給我們,我們給漢人加分啦」。

原住民可以加總分的35%,假設一個原住民生大學指考6科400分,加分完就變成540分,許多人認為這樣的「甜頭」不公平──當初加分政策的動機是希望能透過加分,解除原住民先天教育資源的劣勢,讓他們能更輕鬆獲得在「異族」世界生活所需的工具。然而,近年來許多原住民因工作或就學進入都市生活後,劣勢不再存在,因此開始有「加分不公平」的聲浪出現。

隨著蔡英文上周的道歉,這個問題再度於網路上發酵。不少人認為,這項政策不但對原住民沒幫助,反而還會造成更多歧視。

一位賽德克族在八卦版上發文表示,自己從小到大就在都市長大,母親是閩南人,父親則是原住民。從小到大因為原住民的身分,升學考試都有加分,但他很感謝父母親告訴給自己的觀念──不要肖想加分,就算加分上很好的學校,也不一定念得起。「身為原住民,不是什麼優勢,也不是什麼劣勢。只要作為一個人,不要讓人看不起就好」。

這位網友表示,自己從來不願靠原住民特殊身分,去獲得差別待遇。在課業上也從不比一般同學差。他認為,像他這樣的都市原住民,在跟大家一樣教育、成長環境下,起跑線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,一切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和努力。與其給予「原住民」這個身分福利和補助,倒不如修改為針對偏遠地區予以補助,才比較合理。

他觀察,不是只有原住民才需要政府補助,關鍵是城鄉差距。在許多偏遠地區,許多非原住民的身分的人,也亟需政府資源幫助。原住民也是一般人,並沒有能力上的劣勢,如果要補助,應該針對家庭教育、教育環境,來做出配套的補助措施才是。針對「種族身分」而加分,就他個人的情感而言,會覺得蠻歧視的──明明自己沒有比較差,為什麼要接受這些補助?

許多網友紛紛贊同他的說法,認為「觀念正確」,一位鄉民指出,弱勢不該用血統來分,在國外的話這就是一種歧視,認為「你」不是正常人的意思。

另外,公視新聞議題「原住民學生考試加分政策,是「加分」還是「負分」?」一文則指出,有許多原住民靠著加分政策考上優良學校,最後卻因生存不下去而休學。加分政策恐怕不僅沒有達到效果,反而還扣了許多分。當人們看見加分政策的果實,卻未曾思考背後的脈絡時,原住民要面對的不僅是歧視還有忌妒及一堆猶如拷問般的質問。

台灣的教育制度中,為保障原住民族權益,有原住民族身分的考生升學考試中享有總分加10%的優待,且為鼓勵學習族語傳承文化,通過族語測驗的考生更可加總分35%。然而近年來有人質疑這個制度不合時宜,甚至還有人將它拿來當作對原住民族的嘲諷,最近就有台灣科技大學的學生發現,在校刊上竟然出現類似的語句,諷刺靠加分制度入學的原住民學生。

台科大學生日前在臉書po出一張照片,翻攝自台科大的校園刊物《台科校園誌》第13期,該期刊出一篇文章標題為〈修硬課的人在想什麼?〉,內容討論大學生在選課時,為何會想選修課程內容較艱深、成績不好拿到的「硬課」。

該文其中一段子標題寫道「硬課真的是硬課嗎?」指出每個人對於硬課的內容不同,有人覺得實作課很硬,也有人覺得理論課才是硬課,「而原住民覺得所有課都硬到爆,因為期中期末分數再也沒有乘1.35倍」。

雖然文章後續並未對此段文字多做解釋或描述,但有台科的學生認為,這段話是在諷刺靠著加分制度入學的原住民學生,引發許多網友痛批這是種族歧視,直指這樣的言論看了讓人很難過,非常氣憤,認為這樣的玩笑登在校刊上玩過頭了,「沒看過原民學霸嗎?」「讀書讀到只會搞自以為幽默的歧視」「要不然都用原住民語言來考試,給漢人加分1.5倍看看」「誰說台灣沒有種族歧視」「真是天大地大台科大」。

但也有人說,原住民有加分制度是事實,也覺得問題出在加分制度不合理,認為這段文字沒有說錯,「為了消除歧視、把原住民加分取消就沒問題了!」或是幫原文作者解釋「原文只是想說明,優勢不同,以及加分後勉強上後,唸起來壓力大,程度如果差一點會跟不上」,不過也坦承這種揶揄是有歧視的味道。

對此,作家朱家安也發表看法,他認為台科大校刊上這種言論比起強化原住民的刻板印象,更具體的傷害是營造出一個容易嘲笑原住民同學的氣氛,這也是跟一般原住民開玩笑自嘲之間的差別。「討論言論促成的歧視,有些人會說他沒有惡意、沒有歧視的意圖,而其他人則會質疑:光是一則言論,能引發多大傷害?但是言論會造成的傷害,並不僅來自意圖或內容,也在於發表方式以及它對互動環境的形塑。」